2019年,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優化調整名單,依托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的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和國家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獲批建設。其中,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依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國家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依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組建。2019年年底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和國家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按照《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管理辦法》提出的各....
6月6日為全國放魚日,今年的主題為“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積極響應黨中央和農業農村部關于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號召,落實為漁民辦實事的精神,在全國放魚日來臨之際,水科院組織北戴河中心實驗站和下營增殖實驗站分別在渤海秦皇島和萊州灣相關海域成功開展了第一批次的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褐牙鲆、紅鰭東方鲀、三疣梭子蟹等苗種887萬尾(只)。按照2020年水科院增殖放流工作計劃,6—7月,將先后在渤海遼東灣...
新華社合肥5月7日電 考古界經常使用元素碳的同位素“碳14”來測定古生物的年代,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方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另一種化學元素鍶的同位素組成來追蹤判斷中華絨螯蟹的真實地理起源,識破用“洗澡蟹”冒充陽澄湖大閘蟹等市場欺詐行為。同一類化學元素可以有多種“同位素”,它們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相同,但中子的數量卻不同。比如元素碳就有多種同位素,其中擁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14”可被用于考古,...
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公海魷魚資源養護促進我國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我國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關海域試行為期三個月的自主休漁。公海自主休漁是我國針對尚無國際組織管理的部分公海區域漁業活動采取的創新舉措,對促進國際公海漁業資源科學養護和長期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本次休漁范圍為32°S-44°S、48°W-60°W之間的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是我國遠洋魷魚漁業的主要作業區域之一。....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此外,結合其他遙感衛星海面溫度數據,計算珊瑚白化熱點、珊瑚礁白化周熱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標,為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跟蹤監測提供支撐。據悉,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天然防波堤。近幾十年來全球珊瑚礁急劇退化,我國南海珊....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強降雨及暴雨等極端降雨事件頻次和強度都將增加,由此導致的徑流增加可攜帶流域及周邊城市大量懸浮物、營養鹽、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等進入湖庫水體,必將對湖庫物理化學過程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影響。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運林團隊在千島湖利用原位高頻浮標和遙感數據開展了強降雨事件對水庫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千島湖在2009~2014年間,強降雨事件引發的高渾....